- 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
讲好苏州河的三重故事
2025/9/17 12:19:36 点击量:392
-
批 准 号:2024VSJ024
项目类别:伟徳国际BETVICTOR规划“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
项目名称:中心城区旧改进程中的上海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研究
负 责 人:王 昆
责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苏州河是吴淞江流入上海市区内50余公里河段的雅称,被誉为上海城市“母亲河”。作为古代重要的水运通道,在经历了“黄浦夺淞”的河道变迁后,苏州河变得静谧弯曲,上海滩出落成十里洋场,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繁荣、创伤、改革与复兴的全过程。
根基:讲好红色故事
“吴淞江”变为“苏州河”,源于英国人最先使用的“Soochow Creek”的称呼。根据学者考证,最早出现“苏州河”一词的书面文件是184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与上海道台麟桂签订的关于英租界扩张的条约。这段“更名史”的背后其实是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集中体现。为了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顽强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苏州河两岸留存的大量红色文化遗产,例如四行仓库、福新面粉厂、上海总商会、新泰仓库、河滨大楼等,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民抗争史。中国共产党及其第一部党章均诞生在上海,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骄傲。传承城市文脉,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人们心中,必须利用好苏州河的红色资源,这是讲好苏州河故事的根基所在。
关键:讲好治理故事
“苏州河”成为“母亲河”,是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参与苏州河治理的结果。作为太湖的下泄水道,唐代的吴淞口宽达二十里,此后由于河道淤塞,至明永乐初疏浚河道前,吴淞江仅宽500米。明隆庆三年冬,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吴淞江的整治工作。这次疏浚整治完成后,苏州河最终呈现出今天的流向,不仅解除了沿岸地区百姓的心腹之患,而且促进了流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大量工厂棋布两岸,每逢暑期高温来临之时,苏州河便会出现严重污染的情况。1949年以后,苏州河受污区域进一步扩展,河流黑臭、鱼虾绝迹,直接影响了上海的景观和市民生活。为了整治苏州河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过前后四期近三十年的持续治理,这条上海城市的“母亲河”正在重焕青春、重现碧水蓝天。苏州河持续接力、协同推进的治理故事,构成了苏州河的人民底色,是讲好苏州河故事的关键所在。
核心:讲好改革故事
“苏州河”作为“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试验田与风向标,上海必须发挥出“敢为天下先”的开路先锋、示范引领和突破攻坚的作用。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打造宜乐宜游新空间、人民城市新地标的“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新任务。面对“五个中心”的城市总体定位,近年来,上海一方面全力打通苏州河两岸40余公里的滨水景观步道,扩大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和便民场所的辐射范围,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文化、旅游、休闲、商务和居住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地标建设和文商体旅综合发展,增强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苏州河在新时代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改革故事,构成了苏州河的时代底色,是讲好苏州河故事的核心所在。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乘坐苏州河游船穿梭于上海的城市中心,那些人文景观和古老建筑,那些时代地标和滨水空间,那些悠闲的市民和忙碌的游客,为苏州河的故事增添了真实且丰富的时代细节。讲好苏州河的三重故事,利用好苏州河的红色资源、治理经验和改革成果,从而不断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建设工作。
- 来源: 编辑人: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