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中国美学视阈下的脑审美机制研究
    2025/9/14 15:41:54    点击量:689
  •  

    号:20BZW028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美学视阈下的脑审美机制研究

    人:胡  

    责任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项目立足于审美过程中大脑对审美意象的追寻、捕获和生成,来融合中国美学理论内涵与神经美学的实验数据成果支撑,建构以意象审美为核心概念的中国神经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近20年来,国外关于神经美学的研究已成规模,运用脑影像实验成果来探索大脑审美机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本课题试图创新运用中国美学的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审美“意象”思维模式,并结合西方神经美学关于意象的研究,来重新划定人类审美脑区结构审美运行机制,突破神经美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开拓具有中国人审美思维和审美趣味的神经美学研究路向。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是在中国美学视阈的观照下,希望运用中国美学思维和智慧来研究:神经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神经美学领域中客体的审美特质;人脑是如何审美的,包括审美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人脑审美意象欣赏与创造的神经机制;神经美学视角思考美学基本问题,如审美的普遍化与差异化、共情与意象、审美价值与审美判断等,展开中国美学与西方神经美学的交汇和沟通。

    其一,神经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本研究介绍和阐释了当前神经美学的起源、发展现状、在视觉神经美学、听觉神经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泽基的研究成果;神经美学对美学方法论的影响,从传统美学研究方法走向革新的脑影像等脑审美的科学研究方法;神经美学对美学原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聚焦于审美发生即人类审美大脑进化的时间节点,美本质即关于美学千古之谜的神经美学阐释,审美过程即脑审美机制的加工模型,美感性质即神经美学的实证分析和阐释;神经美学视阈下的中国意象审美研究构想,包括建构中国意象神经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创立中国审美神经机制模型等。

    其二,美的客体及其审美特质。本研究采用意象视角来研究客体的审美特质划定美的客体的范围、审美特质和分类,以及审美特质的人脑加工特点。本研究把宽泛意义上的审美特质分为形式特质、内容特质、意义特质、情感特质和核心审美特质,对应于中国古代美学审美对象的“言象意”和“神骨肉”范畴。第一层面是形式特质,包括颜色、形式、节奏、韵律等,对应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言”、“物”,其将转化为心中之“象”,强调外在诸形式的联系组合。第二层面是内容、意义和情感特质的综合,属于心灵加工层面,对应于心中“意象”的构成。“意象”可谓意中有象、意中有意、意中有情,其中“象”“意”“情”分别对应着内容特质、意义特质、情感特质,强调对客体的整体内置认知及灵性情感。具体来说,内容特质是对客体内容实质的一种理解。意义特质是在内容基础上赋予客体的文化、社会、个人、性别等意义因素。情感特质是指客体引发的喜悦、痛苦等基本情感因素。第三层面是核心审美特质,对应于“意象”到“意境”的最终发展,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满的审美世界,可以带来共振的审美愉悦,但也带来在保持基本核心内涵下的仁者见仁的差异化个体体验。

    其三,中国意象审美的脑谱图。本课题首次绘制中国意象审美的脑谱图,把审美脑区概括分为初级感知区、高级认知区、情感加工-奖赏区、审美体验脑区和审美判断脑区。一是初级感知区:有感知颜色、形状等位于视觉脑的V1、V2、V3、V4等区,以及面孔识别的梭状回,以及地点识别的海马旁回,听觉区的颞叶,运动皮层,体感区,语言有关的角回等。二是高级认知区:涉及到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判断、计划、执行、决策、语义加工、内在认知等功能。比如,有关记忆、联想和想象的脑区有海马回、海马旁回;有关计划执行的大脑执行网络,包括背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额顶连接处;有关判断和决策的脑区有背外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前内侧前额叶等;涉及到内在认知的默认网络的脑区有后扣带回、腹内侧前额叶、楔前叶、颞顶连接区;有关语义加工区有颞中回、颞上回(包括韦尼克区)、额下回(包括布洛卡区)等左侧额叶的大部分区域等。三是情感-奖赏区,涉及到杏仁核、眶额皮层、脑岛、纹状体、前扣带回、尾状核、丘脑、前小脑、苍白球、伏核、黑质、腹侧纹状体、中脑腹侧被盖区等。四是审美体验区,涉及到内侧眶额叶皮层等,其中泽基认为内侧眶额叶皮层的A1区是各类刺激材料获得审美体验的唯一共同区。五是审美判断脑区这既包括专门化审美判断脑区,眶额叶皮层的内侧和外侧,以及与情感运动规划相关的苍白球、壳核–屏状核、杏仁核、小脑蚓部;又有与认知判断共用的审美判断脑区,前脑岛、背外侧前额叶、顶内沟,以及两个判断共用的运动通道,即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区。

    其四,中国意象审美的脑机制模型本课题首次用中国古代美学的模糊科学理论来建构脑审美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把意象审美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感知加工阶段,对应于中国古代美学的“观”,即由表及里,“游目”以“观”,可见“观”的内容是实质性的,从神经美学角度来看,是大脑中与五觉感官相连的的初级感知区如视觉枕叶区、听觉颞叶区等,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形式特质的获取、收集,来提取审美对象的基本形式、形象特质。第二阶段是高级认知和情感加工阶段,对应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品”,即进一步欣赏审美对象时,把第一阶段中获取的审美属性进行组合联系,从组合的实质性的内容和风格中最终品出审美对象的虚体性的“神”、“情”、“气”、“韵”之味,可见“品”的内容是审美对象的内容特质、情感特质和意义特质,概括地说,此时欣赏者的审美对象是在欣赏者大脑中被想象、创造出的“意象”,从神经美学的角度来看,是大脑中的高级认知加工区和情感加工区,分别对审美对象进行内容加工、审美意义的认识、审美价值的评估、审美情感的引发。第三阶段是审美判断和美感触发并体验阶段,对应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悟”,提出了审美欣赏的更高要求,即悟出“象外之象”、“意外之意”、“韵外之致”、“情外之情”、“味外之旨”,人脑从审美意象加工进入审美意境中,我们从神经美学角度理解,是人脑作出审美判断,并体验审美愉悦的时刻。

    其五,神经美学视角下中国文艺的审美意象创构。围绕意象生成,阐释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中国戏曲等艺术的审美意象创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生成的脑机制研究,包括“以言立象”的脑机制,得意忘象或情景交融的意象生成脑机制,及着重物我同一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象创构脑机制等。神经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创构,包括线条和水墨的物象再现,“以大观小”、“三远法”和“步步移”的山水意象创构,注重虚实相生及留白的审美意境生成。神经美学视角下中国书法的审美意象创构,包括书象之美的脑机制,书意之美的脑机制,书法审美意象创构的脑神经机制等。中国戏曲审美意象生成体现了多元艺术与神经美学的交融,包括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运用,生成戏曲审美意象的客观因素,戏曲审美意象的表演创造,戏曲审美意象的欣赏体验等都有着相关的审美脑机制。

    其六,神经美学视角下的审美意象研究的思考。关于意象、形象思维与审美共情,意象的生成与镜像神经元、默认系统等密切相关,镜像神经元不仅开启具象认知和语言认知,促进共情效应,还是生成和创构审美意象的基础。关于典型形象与审美智性愉悦,审美认知加工是从感觉到典型意象的上升,审美情感加工是对典型意象的智性愉悦,典型意象可引发我们关于神经美学思考,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审美神经加工的协调等。关于神经美学视阈下意象审美的三重价值论,主要包括客体引发主体的审美吸引力主要源于对客体价值的审美判断;从激活审美愉悦的脑区判断客体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三重价值,包括纹状体激活的生物性、生理性价值,眶额叶皮层激活的社会性、文化性价值,以及默认网络激活的个人性、生命体验性价值;关于审美价值的神经美学研究,从而引发对美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考,比如关于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审美奖赏的重新认识。

     

    二、成果的重要观点

    第一,提出中国本位的神经美学研究路径,建构审美过程的人脑动态加工机制的中国神经美学模型。本课题运用中国审美“意象”思维与神经美学成果进行对接,进行首次审美神经加工的中国美学模型设计,一是针对审美是认识过程还是无功利的情感体验的观点分歧,提出审美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的双螺旋平行加工机制,二是针对人脑是否有独特审美区,提出审美脑区是一般和专化脑区的结合,并提出动态的审美意象加工机制。本研究认为审美过程是由多个功能脑区完成,审美过程的前中期征用了大量共用的一般感知、认知和情感脑区,只有在中后期,当人脑通过复杂的内容、意义的认知评估和情感深化加工之后,产生美的判断,专门的审美脑区被强烈激活经过深度审美体验,大脑中形成审美意象。

    第二,结合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意境”思想,阐述美感高峰体验状态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审美意象创造的脑神经机制。按照中国古代美学中文艺创造规律,是从“眼中之象”,到“胸中之象”,经历“虚静”、“神游”到“意象”生成的过程,最后到“手中之象”,即创造出新的“艺象”。具体联系人脑神经机制来看,在审美创造过程中,第一阶段“虚静”,人脑进入虚静状态,主要是脑神经的默认网络在起作用。第二阶段“神游”,即“神与物游”,文艺创造者在内心中对外在世界的再现表象的精神巡游,在默认系统激活的同时,主要是大脑调动记忆,来联想、想象,涉及到海马回、内颞叶等脑区。第三阶段“意象”生成,神与物游最后要形成心中典型化的意象,主要涉及到人脑镜像神经元系默认系统以及评估、判断、计划执行网络。最后把“意象”化为“艺象”的过程,需要手写运动等,主要涉及到计划执行和运动皮层等。本研究提出在人脑经过对审美对象材料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阶段以后,人脑如果产生美的判断,会继续对象-意-情融合的意象继续加工,激发大脑审美高峰体验形成了一个有着意象组合和充盈着情感的审美意境世界,人脑中一旦捕获或生成审美意象,乃至审美意境。

     

    三、成果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审美意象来重点切入,挖掘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智慧,深层回应神经美学研究中的问题。一是运用中国审美“言象意”范畴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成果,对审美特质进行分类和内涵界定。二是依托中国美学的思维和智慧,绘制适合中国意象审美思维的功能脑区图,同时最终解决神经美学中的人脑审美脑谱图的争议问题。三是运用中国美学的重要智慧和思维成果,尤其是审美意象理论,来构建和阐释人类审美神经机制,包括审美欣赏审美创造的脑机制四是通过神经美学的理论建构来廓清和解决一些基本美学理论问题,比如用审美的一般共用的神经机制和个体、文化等认知和情感影响的差异化机制来阐释了审美普遍性和差异性问题。此外有关运用中国美学思维来建构人脑审美脑区和脑机制模型等,有助于将来开发适合中国人审美趣味和审美品味的审美机器人。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5 伟德下载链接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