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伟德网页版下载安装官网 / 最新成果
    张银爽: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25/10/25 17:12:21    点击量:136
  • 文化强国建设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放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目标上来,体现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时代发展的深层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谋划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指南。2025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出“2035年 建成文 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放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目标上来,体现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

     

    理论逻辑和战略擘画

    文化强国建设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其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核。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生动体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由谁评判”等问题。文化强国建设强调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调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以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强调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人民、教育人民,保障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确保了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价值取向稳步前进。

    其二,坚持“两个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二者的结合“筑牢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则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生命力。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包容性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胸襟,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基因在新时代获得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其三,着眼全球变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2019年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黑神话:悟空》惊艳亮相,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票房奇迹,两部作品不仅凭借精良的制作、先进的科技、灿烂的文化赢得了玩家与观众的喜爱,更是通过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中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价值和生动实践

    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开辟新境界。

    一是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方法论。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思潮的交织激荡,文化强国建设确立“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既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注重汲取传统智慧;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又警惕文化复古主义。“两个结合”的提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当三星堆青铜面具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遇,当故宫文物在元宇宙空间焕发光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文化自觉中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

    二是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从《觉醒年代》用年轻化叙事再现伟大建党精神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让文物“活”起来,再到冬奥会开幕式上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展现出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革新精神,体现了将中华文明的坚韧品格转化为时代精神的脉络。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新时代我们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底气所在。

    三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东方智慧。面对“西方中心论”的思想陷阱,文化强国建设推崇“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亚洲 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古典学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中国以对话替代文明对抗,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东方智慧。正如敦煌研究院“数字供养人”项目吸引全球网友参与壁画修复,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正在重塑全球文化治理秩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文化纽带。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文化强国建设既回应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深邃积淀,更是指引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中重塑文化形态,在全球化进程中彰显文明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矢志复兴的精神图景,书写着新时代中国澎湃恢宏的文化气象,需要全党全社会凝心聚力、共赴征程。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5 伟德下载链接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