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伟德网页版下载安装官网 / 最新成果
-
刘洋 张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8/11 11:56:21 点击量:355
-

日前,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当前“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反思和重塑现代文明,是打造既有主体性又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有助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一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新回答
西方现代文明以理性主义为旗帜、以资本逻辑为动力、以资本主义为框架,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并推动社会变革,将人类从农业文明的蒙昧中带入工业文明的繁荣。然而,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逻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伟大的文明作用”之时,也埋下了深刻的文明隐患,造成了经济泡沫与金融危机、金钱政治与民主衰退、物欲膨胀与精神虚无、社会分化与价值失序、生态恶化与资源浪费等问题。
西方现代文明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向世界蔓延、全球转嫁,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变乱交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这些困境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那便是以资本为中心、以对抗为底色、以掠夺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已无力引领人类文明走出发展迷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萌发于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思考,创生于以“两个结合”推动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形态的赓续演进。“两个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内蕴着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提供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南。
其中,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科学理论基石、指明实践方向;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
二是凝结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彰显真理性与道义性辩证统一的文明发展新价值。资本主义将资本积累与增殖奉为最高圭臬,虽然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为物役”的异化状态。当资本将人异化为增殖工具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背离人的主体性价值,由此衍生出难以解决的危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自觉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的有机统一。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类文明发展终极价值的有力确证,是真理尺度与道义高度的生动统一。
以“五位一体”超越“单极增长”,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并联式文明发展新范式。西方工业文明普遍追求以经济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单极增长”模式。这种单一导向致使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被边缘化,造成发展结构失衡与社会矛盾累积。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发展时序上的线性递进逻辑,通过“并联式”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突破“单极增长”局限,开创性地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系统协调、整体统筹的发展新范式。由此,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并积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以“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开创交往交流交融的递进式文明发展新格局。西方中心主义秉持排他性的文明霸权逻辑,试图以单一文明标准改造甚至取代世界其他文明。历史经验早已表明,不同的国家孕育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承载不同的价值追求。唯有在交流互鉴中碰撞交融,方能绽放姹紫嫣红的文明共生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交往”是文明相遇的起点,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第一步;“交流”是交往的升华,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交融”是交往交流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寻求一种静止的、单一的、单向的“终极文明”,也绝非以一种文明凌驾或取代其他文明,而是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文明隔阂冲突,最终开创多元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递进式发展新格局。
三是开辟世界历史的新进程
提供文明发展道路的全新选择,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思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不排斥西方发达国家体现现代化建设共同规律的有益经验,又不照搬西方模式。同时,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将有力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照亮社会主义文明的光明前景,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动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突出表现。中国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引领破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难题,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生动图景,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打破个别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反映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务实行动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与多国、多地区、多领域合作的累累硕果,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灯塔在文明发展进步的海洋中愈发闪亮。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形势下,要着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更加光明与繁荣的未来。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融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青年研究员)
- 来源: 编辑人: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